Skip to main content

创业青年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应用 (渠务署)

16-10-2020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应用 (渠务署)

「作为渠务署一位资深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推动者,我每天都会思考怎样可以在这个范畴为部门以及社会带来突破性的改善。」渠务署高级项目经理李宗良说道。

「我经常鼓励同事主动提出有效、创新的方法及意见,可以令部门持续提升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服务质素文化,灌输「你係得嘅」的观念,务求克服应用新科技及操作可再生能源设施所带来的挑战。」

李宗良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启发及引导同事付出额外努力和发挥团体精神解决问题。」

今日香港拥有一个美丽的海港,市民甚至可以于维港畅泳,亲身体验水质,这些都是渠务署背后努力耕耘的成果。除了排污、防洪之外,渠务署近年更积极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加上频繁的经济活动,无可避免会製造大量污水。渠务署每天收集的污水量,达至 280 万立方米,足以注满 1,120 个标准泳池。污水经收集后会运送到污水处理厂净化。运送和处理过程需耗用大量能源。

渠务署一直在四间大型二级污水处理厂,透过最新科技将处理污泥期间所产生的生物气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供厂房使用。为更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渠务署远赴美国、德国及其他地区考察,分享他们的经验及探讨怎样在香港有效开发新一代的可再生能源。

渠务署高级项目经理李宗良说:「我们不断地思考,除了做好自己的本分外,我们都希望为环境带来更大的效益。以大埔污水处理厂为例,我们每月需支付百多万元电费,有没有可能做到能源自给自足呢?」

既然在处理污泥过程中会产生生物气,渠务署抱着「大胆尝试和小心实践」的精神,研究怎样可以产生更多生物气。终于在2016 年与环境保护署共同推行「厨余及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由于计划首次在香港试行,过程中部门面对不少挑战。

渠务署机电工程师张键权说:「外国人的饮食以肉类为主,所以他们的厨余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而香港人的厨余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为了确保这个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委託了本地的大学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基因测试,以确保这个技术在香港是可行的。」

环境保护署将会为渠务署大埔污水处理厂每日提供最多 50 公吨厨余。经预先处理的厨余会与处理厂的污泥进行共厌氧消化。共厌氧消化操作程序不单可有效利用现有渠务署的基建资源,更带来协同效应,额外产生三成的生物气,同时减低三成的沼渣量,以舒缓堆填区面临饱和的压力。每年亦可为厂房提供一百万度电,即每年可节省约一百万元电费。

此外,渠务署亦利用自身优势,在不同的污水处理厂及泵房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小蚝湾污水处理厂装设了超过 4,200 块太阳能光伏板。它的总装置发电容量达 1.1 兆瓦。在 2016 年年尾落成使用时,是全港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场。渠务署同时亦于该处设立可再生能源资讯中心,提供专业导赏团服务,让公众了解更多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及发展资讯。

为更广泛采用太阳能发电,渠务署研究于全港污水处理量最大的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盖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不过,沉淀池盖的表面是弧面,难以使用传统的太阳能光伏板。

渠务署时任高级机电工程师王莹莹说:「市场上有薄膜式太阳能光伏板。我们在九号沉淀池上进行试验。过程中,虽然出现不同的技术问题,但只要优化设计,我们有信心可以在更多沉淀池盖面安装太阳能板。」

渠务署时任副署长麦嘉为说:「渠务署的抱负是为大众提供世界级的污水处理和排水服务。我们本着『以心为心,尽力尽心』的态度去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平均每年生产约 2,700 万度电,占我们总用电量百分之九。根据统计,香港一般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大约是百分之三至四,其实我们已经远超这个数字。但渠务署会继续努力。我们希望在约 2030 年期间成功将大埔污水处理厂打造成一个『零排放』的设施,达到『转废为能』的理想。我深信,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观看更多,请浏览优质公共服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