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创业青年

#设计

搜索结果: 5

重建后的西楼角花园

香港人烟稠密,闹市中的公园无疑是一处宁静角落,让人远离烦嚣,并促进健康生活。位于荃湾市中心的西楼角花园经重建后,无论内外均令人耳目一新。建筑署的同事,会介绍如何运用创新的设计意念,令原本瑟缩一角的旧式公园,「变身」为市民喜爱的休閒活动空间。把隐藏的公园「打开」西楼角花园建于1987年,占地2 748平方米,虽然邻近荃湾港铁站,但由于缺乏与港铁站出口及区内行人天桥网络同一水平的直接通道,使用率一直偏低。重建工程2016年11月展开,建筑团队其中主要的考量,是如何把隐藏在大厦群中的公园「打开」,让它重现大家眼前。建筑署建筑师卢宜璋说,重建前的公园被大厦包围之外,四边均有一幅2.5米高的围墙,建筑师藉重建拆掉围墙,改以约1米高的绿化屏障把公园和附近道路隔开,令景观更开扬,社区空气更流通。把公园「升高」提高通达性另外,在设计公共休憩空间时,其通达程度十分重要。为解决进出西楼角花园的不便,建筑署把半个公园「升高」,兴建一个平台花园,连接区内行人天桥,直通港铁站出入口,令公园四通八达。公园其中一条接驳天桥为设计独特的行人吊桥,吊桥连接青山公路现有行人天桥,直达交通交汇处和巴士总站。由于公园分上下两层,两旁均增设多条楼梯,方便市民上落。玻璃倒锥天窗设计特色重建后的西楼角花园,从外到内都有不少变化。卢宜璋说,当区一直有要求增设位置便利的室内场所,以举办中、小规模活动,故建筑师特别在平台花园下兴建一间多用途活动室和一个有盖多用途场地,以配合社区的需要。走进室内空间,前厅设有一个别具特色的玻璃倒锥天窗。倒锥天窗是整个项目的设计焦点,不但有助通风,引入日光照明,还把室外的景观带入室内,增加空间感。用料带出自然柔和感觉就建筑材料方面,建造团队以清水混凝土和中国传统的窑烧青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以木条装饰室内墙壁和屏风,给人自然、柔和、舒适的感觉。另外,室内高楼底的设计,有利自然风的输送,减少使用空调;日光亦透过玻璃和天窗进入室内,有助减少照明耗电,同时提高室内空间感。此外,公园的设施,亦经建筑团队细心设计,例如在花槽旁的座位上加设扶手和椅背,以便长者撑扶及安坐。荃湾闹市中的绿洲处理热岛效应是建筑设计中主要的挑战。建筑师在重建项目上引入绿色建筑设计,融入绿化元素,例如在公园中央设置攀爬植物网,以增加绿荫;精心设计的整体规划,还包括保留园内13棵原有的树木,渉及不同品种,并栽种灌木和草地,为市民提供遮荫的地方,亦为荃湾闹市营造一片绿洲。建筑署高级建筑师曾伟伦说,重建后的西楼角花园,除提供舒适的休憩活动空间,还为社区注入新活力,成为区内居民玩乐、休息和聚脚的好地方。(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海下游客中心建筑特色

位于西贡西郊野公园的海下游客中心是一个甚具设计特色的建筑物。中心的设计意念源自传统村庄的布局,并着重与大自然融合,为游客提供悠閒、舒适的活动空间。海下游客中心位于郊野公园内,为树林所环抱,周边景色优美。建筑署高级工程策划经理许龙年说,中心旁边的行山径连接附近拥有丰富海洋生物的海下湾海岸公园,步行只需约十分钟;另外,中心设有多用途室,可作举办与海岸公园有关的展览及其他活动,前方则是一片大草坪,让游人可在草地上野餐或閒坐。现时,海下游客中心已经开放予公众参观。设计概念源自传统村庄布局谈到建筑特色,建筑署高级建筑师刘天行说,团队的设计概念源自传统村庄的布局,「因地制宜」而兴建,不同的设施因应地势和现场环境而配置,打破以往把所有设施放在一个四方盒子建筑物内的做法,例如把多用途室、管理员办事处及接待处分别设于用地两旁,围绕中间的草坪;办事处后面设置有盖的长廊、小庭院等,各式的迴廊和庭院紧凑地交织在一起,重新演绎传统村落穿梭于小巷当中的气氛。让大自然与建筑物融合刘天行说,在设计游客中心时,建筑师会思考如何配合周边美丽的自然景色,让游人感受到大自然环境,其中,游客中心在布局上,刻意避开并尽量把树木原地保留下来,让游人可在树荫下野餐和休憩。另外,设计力求通透明亮,将室外大自然景观引入室内,例如多用途室以玻璃亭子的模式设计,令处于室内的人可看到外面的草坪;同时,敞开玻璃门后,室内外空间得以连贯,让游人在室内参观展览或进行其他活动时,也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用料带出质朴自然感觉至于物料的运用上,亦尽量配合大自然的风格。游客中心的外墙运用了清水混凝土,这些混凝土利用有木纹的模板製成,给人质朴、自然的感觉。建筑师亦多运用木条作屏风,有助降低室内的温度和通风,加上木造的地台和天花,带给游人自然凉快的感觉。此外,中心引入了多项可持续发展设施,包括:太阳能发电板及灯柱,补助中心的用电;雨水收集及循环再用系统,减少浪费用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自行处理製造的污水;以及可供公众人士使用的饮水机。市民和游客可以在海下游客中心写意地郊游,欣赏香港独有的自然美景,同时感受建筑师为大家用心设计的户外康乐设施。(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建筑署用心设计 食环署天幕街市

位于天水围的食环署天幕街市(前称天水围临时街市)早前开幕,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项目由构思、拨款、兴建以至落成启用,仅仅用了约一年的时间,令市民和租户早日受惠。建筑署的同事,会讲解他们如何迅速完成该项目,并分享街市的建筑设计特色。建临时街市方便居民行政长官在《2018年施政报告》提出在西铁线天水围站对出的天福路路段兴建新公众街市。由于兴建永久街市一般需时六至七年,政府在2019年10月公布,在附近天秀路公园旁的空地设立临时街市,以期在新街市大楼工程完成前,让市民有多一个购买新鲜粮食的选择。开始施工遇上疫情爆发建筑署高级工程策划经理陈敬德说,为了令天幕街市尽快完工,各部门在多方面携手合作,包括商讨街市的布局安排、解决技术和环境问题,以配合食环署的营运操作等。承建商去年一月开始施工,但正正遇上新冠疫情第一波,内地厂房临时关闭,建筑材料供应亦紧张,幸而工程团队即时作出应对,灵活调动施工程序,承建商亦与供应商紧密联繋,作应变安排。他很庆幸有这队高效能团队,令项目在疫情下仍能于指定时间内完工。约一年建成启用在施工方面,建筑署高级建筑师曾伟伦说,一般街市由计划至完成需约六至七年。然而,为配合地区需求,尽早建成临时街市,署方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建筑物大部分组件先在厂房预製,然后运往工地装嵌;上盖则采用「供製造和装配的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Assembly,简称DfMA),避免「落石屎」等湿施工方法(wet trades);地脚采用突出地面的设计,减少挖掘工作,缩减施工时间和便利兴建,令天幕街市只需一年时间便落成启用。建筑设计一丝不苟虽然天幕街市是临时街市,但工程团队在设计方面亦做到一丝不苟。建筑署建筑师卢宜璋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从美观、实用和舒适中找到平衡,设计着重自然通风和采光。街市中央高楼底的中廊及两旁开放式的设计,令日光进入室内,减低照明耗能,亦遮挡太阳直接照射,令使用者更加舒适。此外,街市直条的平面布局有利对流风,令街市空气流通及凉快。斜屋顶则是基于香港多雨水的天气而设计,适合去水。设多个出入口方便居民天幕街市有36个固定摊檔,加上四个临时檔位,共提供40个摊檔。街市行人通道十分宽敞,并设有无障碍设施,而主要出入口位于街市的东西两方,另有四个副出入口,方便居民从公园、附近民居或车站进入街市。建筑物两旁则设有绿化设施和长凳,方便长者和居民购物后稍作休息。街市亦用了柔和的木系色调,配合天花不同的主题色彩—蓝、橙、绿,与摊檔售卖的新鲜食物互相呼应。把科技带进社区另外,在疫情下,为了让市民放心逛街市,工程团队特别引入新技术,与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简称NAMI)和香港科学园的创科公司合作,在摊檔之间安装防污抗菌的陶瓷板,亦把「纳米涂层」技术应用于通风位置,减少尘埃积聚,以及安装智慧垃圾回收机等,把科技带进社区,同时为创新科技提供实地试点,推动本港科技发展。受租户市民欢迎街市启用至今整体运作畅顺,售卖蔬菜的租户林小姐说,每日下午三时至六时,是人流最多的时候,加上街市环境舒适,吸引不少街坊捧场。开市一个星期,她已有许多熟客。售卖干货(模型)的租户陈先生说,街市环境清洁整齐,故有家长会带小朋友前来购物,适逢他的摊檔在圣诞假期开市,故生意不错。街坊梁太亦表示,街市货品种类繁多,加上位置方便,日后会再来光顾,购买日常所需。街市是市民购买新鲜粮食的主要途径之一。建筑署的同事带领工程团队,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做好街市的设计,并与各部门同心协力,令工程迅速地完成,为市民提供便利。(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不一样的学校建筑

一座以人为本的学校建筑,能够为校园创造愉悦的氛围,鼓励探索与互动。这次我们带大家参观建筑署一个位于启德发展区的项目──保良局何寿南小学,了解校舍由规划、设计到落成背后所花的心思,看看建筑师如何跳出旧有标准化的设计框框,为学生用心建造理想校园。有别于一般的传统学校建筑,保良局何寿南小学采取低层建筑设计,楼高只有四层,篮球场「破格地」设于一楼,在校内建筑群中间,营造一个中心点,拉近学生、课室与户外空间的距离。校舍设计贯彻启德发展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入了不少环保元素,例如外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减少使用额外饰料;垂直绿化配合木材和金属屏风及遮阳装置,减少因日照过盛而产生的空调耗电量,同时为校园营造自然舒适的环境。因地制宜 融入社区 由于学校被邻近住宅和公路环抱,设计团队特别因地制宜,配合周边环境发挥优点。校门外的位置设小型广场,让家长有地方等候接送子女,建筑师亦以矮围墙代替高围墙,解除校园内外的隔离,增加通透感,令校舍和社区更加融合。另外,该校毗邻为圣公会圣十架小学,两所学校在布局上均往后移,拉阔校舍与对面高楼的距离,增加空间感,有利通风,亦有助减低受道路噪音的影响。两所学校中间只用植物分隔,形成共用花园,巧妙地加强两校的联繫。布局巧妙 层层递进建筑署署长林余家慧指设计团队在兴建校舍时,一直与校方保持紧密沟通和互动,希望共建理想的校园环境。我知道校舍运用了传统围村的设计概念。同事介绍说,围村有宗祠、书室,校园就有课室、礼堂、图书馆,均设置在围绕中心球场的三幢大楼,再利用长廊、庭院及接桥穿梭其中,沿着楼梯层层递进,将不同的功能空间连结起来,拉近距离,鼓励互动,营造一个小社区的感觉。大量绿化 用心建校学校的绿化面积达30%,分别位于各层平台及屋顶。参观当日,几位学生分享说,最喜欢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对出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身处其中感觉舒适,其入口采用全落地玻璃也是特色之一。设计团队表示,是特意将室内与户外空间联繫起来,一方面把自然景观带入图书馆内,增加穿透及空间感,另一方面将校园活动带到户外,延展学习空间。同学平日可以拿起书本,走出草地席地而坐,相信有助增加阅读兴趣。在建筑材料方面,学校以金属框架、木屏风及钢格栅栏,构筑多样的空间,展现不同的透明度。各层课室的窗户,均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以增加采光度和空间感。一些课室窗外特别种植了绿色植物,例如竹树,除了用作遮蔽猛烈阳光,达至屏风效果外,甘艳梅校长希望能为校园营造宁静舒泰、富文化气息的环境,有助培育学生的品德修养。 (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建筑师

除了建筑物外观、空间及功能以外,与周遭环境配合得宜,符合有关建筑物条例以至环保设施方面,也要考虑周详。因此,建筑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运用美学、工程学、管理及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科技软件的应用,例如3D模拟室内空间,大大方便了建筑师的设计工作。想成为建筑师,首先要具备绘画天份,能将构思绘画出来。此外,还须对周遭环境及文化认识深厚,对空间及颜色触觉敏锐,而且别具创意,才能设计出有助于改善生活的建筑物。部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