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创业青年

#环境保护署

搜索结果: 7

【公职人员奖系列】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主任曾启浩

2021年申诉专员嘉许奬(公职人员奖)得主:「认真处理投诉,以解市民之忧」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主任(区域西)13曾启浩先生 「2020年10月我们收到市民投诉,有关屯门河不定时有白色水排放。我与团队随即巡查区内主要的污水排放源,以及进行色粉测试,亦额外在公共污水及雨水渠系统进行测试。最终发现事故是由于渠道出现渗漏,引致污水流入雨水渠。我们于11月随即将个案转交相关部门以便安排维修,最终问题得以解决。」了解更多关于2021年申诉专员嘉许奬,请浏览申诉专员公署网页。 

【公仆点将录】环境保护署高级环境保护督察:城河守护者

高级环境保护督察张瑞娟加入政府超过28年,一直致力执行环保法例,监察环境质素,为缔造一个健康宜人的环境出一分力。她过去几年于环境保护署区域办事处(北)工作,主要职责之一是监察沙田城门河水质。她曾领导一个污染源调查小组,并建立城门河水质监测网络。每当发现河水受污染,她和团队会到场追踪污染源头及执法。「我们曾接获市民投诉有荧光颜色水排入城门河火炭明渠。团队随即展开调查,很快找到源头,幸好发现荧光物质会很快分解,亦不会对城门河生态构成影响,我们都鬆一口气。」凭藉丰富的执法经验和对沙田区渠道的认识,她为环保署的沙田区渠道地理信息系统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前线同事可随时透过流动装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更有效地执行环保法例和追踪污染源。城门河的水质近年都被评为「优秀」或「良好」等级,水质理想。她说每当看到市民在河畔跑步或在河上划艇,享受城门河宁静舒适的环境,证明同事一直以来的努力没有白费。观看更多,请浏览公务员事务局Facebook专页。

【公职人员奖系列】环境保护署总环境保护督察王嘉丽

2020年申诉专员嘉许奬(公职人员奖)得主:环境保护署 总环境保护督察(区域南)王嘉丽女士 「行动迅速,坚毅决心」「2018年的一个下午,大量白水排到筲箕湾避风塘,我和团队于短时间内收到大量的投诉和查询。我立即调动人手抽水样本,同时带领另一队追踪污水源头。现场见到整个避风塘变成白色,但当时已经没有白水流出,增加了追踪源头的难度,但搜证的工作是分秒必争,最后我们锁定可疑源头是一个屋苑里面的大厦平台地盘。」「儘管调查过程遇到很多困难,但我和团队都很有决心,从没有放弃。随后的一星期,我们每天去现场搜证,在无目击者的情况下整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我们不但成功检控了有关主承建商及分判商,还监管承建商将雨水渠里面未流出避风塘的白水清走,避免污染问题再次出现。」了解更多关于2020年申诉专员嘉许奬,请浏览申诉专员公署网页。

环境保护署航拍蒐证 环保执法见成效

(图片由政府新闻处提供)环境保护署去年底成立航拍机队,借助科技处理环境问题。在成立初阶,航拍机队主要协助打击非法填土工程,并在鱼群死亡时协助追踪污染源头。环境保护主任黄家荣表示,以往打击非法填土工程较为困难,执法人员接近有关地方时遭违规者发现,往往打草惊蛇,对方亦即暂停活动。「利用航拍机,我们可从高空遥距监察,能轻易而清晰地摄录非法填土活动。」成功举证 协助执法 针对非法填土工程,航拍机队会积极跟进投诉,并且不时收集情报,部署突击巡查。机队成立才约一年,已协助部门侦破两宗非法填土案,令违规者入罪。高级环境保护督察李佩珊是主力操作航拍机的人员之一,也是队中唯一女将,经验丰富。她表示,队员重视蒐证,包括留意有否推土机在场挖泥推土,又或有否泥头车倾倒建筑废料。「遇上这些情况,我们会利用航拍机全程摄录,作为举证一环,再派员到场取得怀疑违规者的资料。」(图片由政府新闻处提供)节省人手 提升效率 鱼群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市民对此相当关注,航拍机队接报后会立即出动,展开调查。李佩珊说:「我们会沿河道追寻污染源头,了解污染程度,并向同事提供高空拍摄所得资料,方便他们抽取水样本。一旦发现源头,同事可立即到场蒐证。」黄家荣表示,在这类行动中,航拍机大派用场,大幅节省人手和时间。「以一条五公里长的河流为例,以前我们出动三至五人,用上三至五日,追寻污染源头的工作才可完成。有了无人机,只要一名操作员,约一小时即可完成调查。」团队合作 安全至上 此外,遇上油车翻侧泄漏化学品,以致污染河道或海水等紧急事故,航拍机队会到场传送实时影像,供控制中心指挥及调配之用。航拍机队每次出动,以至抵达行动地点,均涉及不少准备工作。执勤前,队员会参照民航处指引和有关注意事项,考虑地形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升降地点、规划路线图、查看天气尤其是风势预测,并先行检查机件。抵达后,队员即分工合作,其中升降地点须定出封锁范围,以免有人误闯而造成危险。队员会仔细视察场地实际情况,并在起飞前再次确定航拍机操作正常。李佩珊说:「我们讲求安全和团队合作,只有通过各同事协作,才可确保行动成功。」 署方期望进一步扩大航拍机应用范围,探讨用于监察堆填区运作、应对海上垃圾等,以加强保护环境。 

公营房屋的减音窗及减音露台 (房屋署、环境保护署、屋宇署)

「香港人多车多,交通嘈音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开始思考,可否利用创新科技解决这个问题。」环境保护署高级项目主任杨国良说。「改良香港过去常用的双层玻璃,设计这种『减音窗』。我们做了一种窗,在实验室测试数据,又与房屋署的同事一起研究,亦有邀请屋宇署同事参与窗的设计。三个部门在这方面一起合作。」他说:「至少有 20 个房屋署的工地,将会使用减音窗。当然,现在落成的几个地盘已在使用中。开心之处就是当住户说:『我们真的不用关窗,很凉爽,但嘈音真的减少了,多谢你们』。听到这句,实在沁人心脾。」香港人烟稠密,城市活动难免製造噪音,为市民带来滋扰。道路交通噪音往往是个大难题。为此,房屋署联同环境保护署及屋宇署共同策划应用于公营房屋的「减音窗及减音露台计划」。位于油丽邨的信丽楼,部份住户的座向面对交通繁忙的东区海底隧道入口,附近亦有石矿场及建筑地盘。房屋署在单位安装减音窗,以减低噪音对住户的滋扰。住户罗先生说:「我曾于晚上时打开隔音窗,都听到嘈杂的汽车声。把窗关了就静很多,一觉睡醒到天亮呀。白天就打开窗,既通风,又环保,很凉快,更少开了冷气机。」住户罗先生很欣赏减音窗的设计,既可以隔音,也容易打理。同样住在信丽楼的冯先生则认为设计照顾到住户的需要。另一个住户冯先生说:「它多了一层玻璃阻隔,晾衣服的时候,我便把减音窗拉过来。这两个窗都可以打开的,就这样往上推。」减音窗的设计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它的面世过程一点都不容易。由房屋署、环境保护署和屋宇署三方合作,运用创新技术,采用「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终于成功落实应用。房屋署建筑师倪佩茵解释:「房屋署会善用土地资源,在每一个项目都会地尽其用,充分发挥土地潜质,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居民提供一个有质素的居住环境。而缓减交通噪音的影响,就是我们其中一个重要目标。」一直以来,香港的楼宇设计往往受到交通噪音影响而作相应调整。2009年,房屋署、环境保护署和屋宇署携手研发各种减音的措施。环境保护署高级项目主任杨国良说:「我们利用这个简单类似双层玻璃,而中间的部分则采用通道形式。利用吸音及折射、反射原理达到减音效果。我们利用这个概念于实验室做出一些模拟,所得的成果相当之不错。于是我们邀请了房屋署的同事分享所得的成果。他们发觉原来可以有应用的用途。」屋宇署屋宇测量师郑金明说:「传统上,隔音和通风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达到隔音,但通风方面就未必理想;相反,如果有良好通风,隔音又未必能做得到。我们希望可以研究到一个标准的减音窗设计,又可以达到法例上对通风方面要求的效能,亦都可以做到隔音,同时又可以用于不同的地方。」确定了由窗户入手去缓减交通噪音问题后,三个部门从设计、采用的物料、法例要求、用家需要等不同方面入手,不断进行各种测试、收集数据、修正并改良设计。减音窗方案逐渐成形。倪佩茵说:「我们期间要製作实地模型,就在新蒲岗做了一个与真实单位一比一的模型进行测试,以证实减音窗的设计真的可以减低交通噪音。同时,亦可以保持室内空间空气流通、采光及其他我们考虑的因素。」经过跨部门团队不断的努力,减音窗终于面世。于 2017 年入伙的景泰苑,由于位处交通繁忙的地段,就成为第一栋全面安装这种窗的公营房屋。减音窗在2018 年正式引入在公营房屋的构件式单位设计之中。杨国良说:「不同的屋苑、不同的座向,我们都有不同的考虑。例如这里,我们有吸音棉,这个增加了减声效果。整体来说,我们经过测试及实地现场的验证,最高的减音分贝可以去到八个分贝。一般来说,如果车的流量减少一半,就能减少三个分贝。由此可见,效果相当理想。」由房屋署、环境保护署及屋宇署合作研发的减音窗的设计及概念,都能应用在露台建筑上成为「减音露台」。三个部门在减音窗和减音露台上的合作,是跨部门创意和协作的示范。房屋署未来将继续利用减音窗和减音露台设计,达至善用土地及增加可建单位数量。(观看更多,请浏览优质公共服务网站)

回收电器有门路

面对家中的废置电器,你可以如何处理呢?其实「四电一脑」计划早已全面实施。透过四电一脑计划,相关废电器电子产品必须交由持牌回收设施作适当处理、循环再造及转废为材。这长远解决了过往在运送、贮存和拆解过程不当处理而可能污染土地和环境的问题。具体来说,你可以有以下至少五项选手去处理想丢弃的电器。法定免费除旧服务市民现时购买「四电一脑」,即空调机、雪柜、洗衣机、电视机、电脑、打印机、扫描器及显示器,可享有由销售商提供的法定免费除旧服务,上门移走一件同类的旧电器。详情请向「四电一脑」销售商查询,或按此了解更多。 回收热线(2676 8888)在「四电一脑」计划以外,政府亦引入了一项新增的免费收集服务。市民如没有购买新的「四电一脑」,亦可通过回收热线2676 8888预约政府营办商的免费收集服务。这项服务可达致环保回收之余,亦免除市民要自行或自费弃置旧的「四电一脑」。绿在区区各绿在区区项目会接收废旧电器,转交合适的回收商妥善处理。绿在区区项目的详情请按此参阅。废旧电器回收车废旧电器回收车会在週六、日,轮流到访全港18区,为公众提供回收废旧电器服务。亦有回收站及教育宣传活动,介绍妥善回收电器的重要。详情请按此。捐赠服务WEEE·PARK设有復修工场,将一些收集到而仍可运作的电器修復成「再生电器」,以转赠给有需要的家庭,环保之余亦为社区增添关爱。可供捐赠的再生电器包括雪柜,洗衣机,空调机和电视机。 申请再生电器须经註册社工转介,请按此下载申请表。

T · PARK[源· 区]环境教育中心组 (环境保护署)

为了推行可持续的废物管理策略,以及实践「转废为能」的理念,环境保护署在屯门曾咀兴建了香港首个污泥焚化设施 ——T▪PARK[源▪区]。设施以高效焚化方式处理污泥,处理量每天可达2,000公吨。过去污泥会运往堆填区弃置,有了污泥焚化设施后,堆填区空间不足的问题得以大大纾缓。这所设施结合了污泥焚化、发电、海水化淡及污水处理等功能,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同类设施之一。时尚设计 焕然一新部门在前期策划阶段,已开始进行公众咨询。后期更设立了地区联络小组,与持份者加强沟通。期间所得的宝贵意见,不少已纳入设计中,例如扩大教育中心面积及增设水疗设备等。为一改市民对废物处理设施的传统印象,T▪PARK[源▪区]由名称,以至场地布置、展品内容和宣传推广,都采用清新时尚的设计,务求将环保教育与生活潮流结合,增加吸引力。环境教育中心的设计融入了不少创新思维,当中最触目的是三个不同温度的室内水疗池,池水以焚化过程中所回收的热能加热,令市民可亲身感受转废为能的好处。此外,主题展馆以互动有趣方式讲解污泥处理过程,内设180度投影室,充分利用声、影、画,让市民恍如置身于焚化炉中。教育中心还有一条贯穿整个厂房的观光长廊,令设施的运作一览无遗。T▪PARK[源▪区]还有很多环保和保育元素,包括供雀鸟栖息的保育区和提倡惜食素食概念的环保咖啡厅等。转废为材 进一步领略环保真谛由于T▪PARK[源▪区]位置偏远而且邻近堆填区,为吸引市民参观,环境教育中心加入多种新元素,以丰富展览内容,其中回收旧湾仔码头一带的防撞木改造成家具,体现「转废为材,惜物减废」的理念,别具意义。 [幕后推手]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主任温家玲:实践「转废为能」的决心(观看更多,请浏览优质公共服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