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创业青年

#土木工程拓展署

搜索结果: 17

寻找「CT60+ 里赏游」的15个打卡点 换领精美礼品

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和推广「新界单车径网络」中已开放的单车径路段,土木工程拓展署将由2022年9月17日至12月17日举行「CT60+ 里赏游」。参加活动的市民,可在活动期间骑单车畅游「新界单车径网络」屯门至马鞍山段及荃湾海滨段的单车径,一边欣赏沿途的优美景色和文化景点,一边寻找沿途的「打卡点」并收集「打卡」纪录,只要集齐指定数量的「打卡」纪录,便可换领精美礼品!15个「打卡点」究竟在哪裏?「新界单车径网络」已开放的单车径路段将分两个阶段设置共15个「打卡点」。这些「打卡点」位于单车径沿途景点附近,市民透过手机扫描「打卡点」上的二维码,登入活动网站并以手提电话号码註册游戏帐户,便可用AR滤镜与吉祥物一起拍照。在活动期间,集齐指定数量的「打卡」纪录并于帐户内完成换领程序,便可获得精美礼品,包括「新界单车径网络」单车及场景模型及CT60+吉祥物冰感毛巾。活动详情请浏览新界单车径网络网站。一众吉祥物们B仔、下水水、大嘥鬼、任何仁、清洁龙阿德、匿狮、度天队长、滴惜仔及留心蛋已在各「打卡点」准备好,与大家一起探索「新界单车径网络」!     第一阶段的10个打卡点时期:2022年9月17日至10月31日范围:上水至马鞍山段及荃湾海滨段单车径  1. 沙田车公庙(AR滤镜内的吉祥物:匿狮)车公古庙历史悠久,善信遍布全港,每到新春诞期,前往参拜的善信络绎不绝。近年该庙更成为访港旅客的热门景点。虽然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庙内碑记所载,古庙曾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  2. 城门河双子桥(AR滤镜内的吉祥物:下水水)  3. 马鞍山恆泰路休息处(AR滤镜内的吉祥物:清洁龙阿德)  4. 大埔滘潮汐测量站(AR滤镜内的吉祥物:度天队长)大埔滘潮汐测量站位于大埔铁路码头的尽头,是香港天文台用作监测吐露港潮汐水平的重要设施。由于现有的潮汐测量站于1960年代兴建,故须重建以维持运作。香港天文台、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筑署及香港建筑师学会于2020年11月合作举办「大埔滘潮汐站建筑设计比赛」,为重建工程收集创新的设计概念。得奖作品「冰山一『阁』」将用作重建的设计概念。  5. 大美督(AR滤镜内的吉祥物:滴惜仔)大美督是广受欢迎的休閒胜地,常有大批都市人前来钓鱼、骑车、划船、烤肉,尽情放鬆玩乐,摆脱都市生活的紧张压力。大坝的一边是船湾,另一边是吐露港,其开阔环境吸引许多市民一家大小前来放风筝,或在坝上骑单车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  6. 联和墟(AR滤镜内的吉祥物:任何仁)联和墟联和市场于1951年落成,是本港历史最悠久的墟市之一;其建筑属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已获评定为三级历史建筑。附近的联和墟政府综合大楼内则有一间已开放超过17年的「粉岭环境资源中心」,提供环境保护相关资讯,设有不同展区介绍空气质素、减少废物、全球环境议题等,适合家长带同小朋友去看书或游玩,寓学习于娱乐。  7. 双鱼河、河上乡(AR滤镜内的吉祥物:B仔)双鱼河沿岸景色优美,在此踏单车,实在非常写意。在此,游人可看见充满电影感的大水管,或会看到遍地的野芒草,而在途经豆品厂时,更可品嚐清甜解暑的豆浆和豆腐花;一次过享受视觉、味觉和拍摄的多重乐趣。  8. 荃湾海滨公园休息处(AR滤镜内的吉祥物:大嘥鬼)  9.荃湾海滨单车汇合中心(AR滤镜内的吉祥物:留心蛋)  10. 荃湾海安路休息处(AR滤镜内的吉祥物:匿狮)     第二阶段的5个打卡点时期:2022年11月1日至12月17日范围:屯门至马鞍山全段及荃湾海滨段单车径  11. 蝴蝶湾泳滩(AR滤镜内的吉祥物:清洁龙阿德)蝴蝶湾泳滩是屯门第二长的泳滩,设施完善,吸引区内不少泳客。泳滩旁设有全港最多烧烤炉的烧烤场,邻近蝴蝶邨街市,方便购买烧烤用品。至于位于西面的蝴蝶湾,则是欣赏日落的好地方。  12. 天后桥(AR滤镜内的吉祥物:大嘥鬼)「天后桥」即「屯门河行人桥」,全长约86米,设计采用中国仿古特色,以配合毗邻天后庙广场的建筑风格,故名为「天后桥」。行人桥既方便市民日常出行,亦是「屯门古今文物径」的起点;游人可从中了解屯门今昔。  13. 天水围单车汇合中心(AR滤镜内的吉祥物:任何仁)  14. 元朗青山公路潭尾段休息处(AR滤镜内的吉祥物:度天队长)  15. 文天祥公园(AR滤镜内的吉祥物:滴惜仔)文天祥公园位于青山公路新田段及新田公路之间,是为纪念精忠报国的文天祥而设。透过到访公园,市民可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蹟,怀缅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情操。  

排水隧道内的「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

2021年香港先后受热带气旋「狮子山」及「圆规」影响。每逢大雨,发生山泥倾泻的风险便会增加。1972年,半山宝珊道发生灾难性山泥倾泻,摧毁多幢建筑物,包括一座12层高的旭龢大厦,并夺走67人的生命。其后,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土力工程处在宝珊地段开展一系列防治工程,其中,2009年落成的「宝珊排水隧道」,透过创新技术调控地下水位,减低发生大型山泥倾泻的风险,成为香港最具标誌性的防治山泥倾泻工程之一。该处最近更在隧道内设立「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向公众传达斜坡安全的重要性。创新地下水位调控系统针对宝珊地段较易形成高地下水位,引发山泥倾泻,土力工程处2009年设计并建立「宝珊排水隧道」,以一套创新、可持续的地下水位调控系统,取代80年代装设并逐渐老化的横向排水管。土力工程处见习土力工程师叶靖童介绍,「宝珊排水隧道」由两条排水隧道(直径3.5米,总长度500米),以及工程人员运用「向上打孔锤」,在狭窄隧道内铺设的172支排水斜管(最长达100米)组成;另配有自动实时地下水监测系统。暴雨期间,当地下水位上升至较高水平时,系统会以短讯提示同事,并会自动开关水掣,控制地下水位在指定范围内,从而提高山坡的稳定性,减低发生大型山泥倾泻的风险,保障市民的安全。可缩回隧道钻挖机叶靖童说,除首次在港使用的「向上打孔锤」技术,工程人员在开凿两条排水隧道时,特别引入可缩回的隧道钻挖机。当钻挖机完成钻挖一条隧道后,可缩回原位,再钻挖另一条隧道,省却在隧道尽头处开挖竖井收回钻挖机。应用这项创新技术,令钻挖隧道的时间缩短至四个月,亦大大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宝珊排水隧道」设计独特。土力工程处特别在隧道内设立「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及举行导赏活动,向公众传达斜坡安全的重要性。馆内有多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廊,其中「宝珊灾难纪念廊」展示了当年宝珊道山泥倾泻事故的历史图片及纪录,提醒市民山泥倾泻灾难带来的伤痛和教训;「气候变化印象廊」阐释全球暖化令极端暴雨更加频繁,以及在极端天气下为确保斜坡安全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加入STEM教育元素另外,土力工程处助理土力工程师冯一凡说,为提高导赏活动的趣味,馆内加入不少理工科教育(STEM Education)和互动元素,例如「山泥倾泻知识廊」,透过短片,带大家回顾香港过往百多年山泥倾泻的历史、香港斜坡安全系统的发展等;而「排水隧道体验廊」则透过应用「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 – AR),示范排水斜管的操作及介绍地下水位调控系统的创新技术。可申请导赏团预约服务早前,两位参加导赏团的同学分享参观「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后的感受。他们表示,透过活动接触到不少新颖的事物,例如可以亲身体验实时监控地下水位、自动及手动降低水位设备是如何运作;亦可以近距离接触「机械狗」,了解土力工程处如何透过应用创新科技,纾缓山泥倾泻风险。现时,「山泥倾泻科技展学馆」已经开放给公众人士、学校或团体预约导赏服务,并可于土力工程处的香港斜坡安全网页进行预约,有兴趣的朋友万勿错过。对山泥倾泻风险保持警觉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令防治山泥倾泻的工作更具挑战。正如土力工程处处长张伟文博士所说,希望透过导赏团,让年轻一代知道香港山泥倾泻的历史,令他们对山泥倾泻风险保持警觉,同时让大众明白到同事如何积极透过科技,管理山泥倾泻的风险。当然,在暴雨或山泥倾泻警告生效期间,市民应远离斜坡;而业主亦有责任定时维修私人斜坡或挡土墙,以防患未然。(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香港矿务70载

香港石矿业的历史纪录,最早可追溯至1841年。直至上世纪40年代,由于香港出现相当程度的非法采矿,政府在1951年于劳工处辖下成立了「矿务组」,专责监管本地矿务作业。其后,「矿务组」经过多次的重组及改名,1991年归入土木工程拓展署(当时为土木工程署),现称矿务部。开采石料-由「揼石仔」到「爆破」土力工程处土力工程师郑伟信说,早期采矿的方法,主要靠工人用锤、凿、楔子将石块从岩体分离,再以手锤把石块逐一凿碎,即所谓「揼石仔」,后来业界采用「定控爆破」的开采方式,用炸药把天然岩石破碎,既稳妥亦提升效率。劈碎后的石块,会运送到岩石破碎机作进一步压碎、隔筛和分类,加工后的碎石称为石料,可用于各种建筑用途,包括生产混凝土和沥青。「开山劈石」到烟花汇演要进行「开山劈石」的爆破工作,必须确保市民、工作人员及周边设施安全。60年代初,当时的矿务处(前身为矿务组)依据《危险品条例》开始监管陆上爆炸品的使用。时至今日,矿务部除管理石矿场作业及安全运作、审视本地石材供应策略,工作范畴亦包括监管第一类危险品,以及营运大屿山狗虱湾及沙田嶺的政府爆炸品仓库,而由于烟花亦属危险品,每场烟花汇演必定见到矿务部同事的身影,全程跟进,提供技术支援,确保烟花汇演能顺利和安全地进行。爆破程序安全至上香港不少建造项目需要进行爆破工程,例如将沙田污水处理厂迁往亚公角女婆山人工岩洞的工程,开掘岩洞及连接隧道时均需以爆破方式配合其他建造方法进行。土力工程处高级爆炸品主任吴少明说,每次进行爆破工程前,地盘营运商均需向矿务部申请及取得批核,矿务部亦会负责管制爆炸品的储存、运送、安装和引爆过程,以保障安全,例如在爆破时,工地要设置足够的保护措施,如设置「炮门」、「炮笼」(爆破防护笼)、「排栅」(垂直屏障),以免碎石弹出作业范围外的地区。他说,管制爆破品与市民的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坚守并实践安全规则,确保每个爆破程序安全至上。本地石矿业的未来石矿业在香港有悠久的历史。土力工程处副处长许海航说,石矿场主要在两方面服务香港建造业。第一是供应石料,适度维持本地的生产,减低对进口石料的过度依赖,本地石矿场亦可作为石料储备,以应付不时之需;第二是容许工程产生的石材废料在石矿场内循环再造,变成有用的石料,转废为材。另外,完成开采任务及经復修后的石矿场可以释放大片土地,满足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近年的例子如安达臣道、佐敦谷及石澳石矿场。现时香港只有一个石矿场仍然运作,位于屯门蓝地,政府已为开发新的石矿场展开研究,务求令新的石矿场能适时投入运作,以延续本地石料生产。此外,政府积极探讨在香港进行地下采石暨岩洞发展的可行性,为石矿业引入新概念。(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应用创新科技 提升斜坡安全管理

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土力工程处早前举办岩土创新科技论坛,提供平台让业界就岩土工程应用创新科技交流意见。因应疫情,研讨会以视像形式举行,吸引了约一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土力工程处同事这里会介绍论坛的详情,以及分享如何应用创新科技,加强斜坡安全管埋,防治山泥倾泻。论坛亮点—人工智能继2018及2019年,今年是政府第三次举办岩土创新科技论坛。土力工程处副处长(港岛)张秉业说,论坛的目的是促进岩土工程业界更广泛应用创新科技,以提升生产力、质量、效率及从业员的安全。当中一个亮点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主要动力,公开数据的规模和速度,对香港成为智慧城市至为重要。土力工程处现时已有17类空间数据开放予公众使用,包括三维激光遥感测量数据、已登记的人造斜坡、历史性山泥倾泻天然山坡资料等。论坛热话—机械狗论坛另一热话是处方最近引入由波士顿动力公司硏发的机械狗。张秉业说,该公司负责人在论坛上介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特训」机械狗的活动能力,令它懂得辨识四周环境,避开树木及障碍物,深入山泥倾泻灾场或工程人员难以到达的环境,在崎岖山坡或恶劣环境中完成勘测。机械狗身上配备了收集数据的仪器,配合5G传送技术,能够把现场拍摄得来的影像实时传送,有助工程师分析数据,更快评估斜坡风险,制订缓解措施。数码化岩石节理测量另外,土力工程处亦希望透过今次论坛,鼓励业界利用数码技术,作为勘测和分析岩石节理(即石坡上裂隙)的常用工具。土力工程师梁伟健说,若以传统方法来测量,即是把罗盘紧靠在石的节理上,必先要清理石坡上的植被和搭建临时棚架,这样不仅花费时间和金钱,亦有安全上的考虑。现时很多先进的遥感技术可收集地形资料,展示节理的走向、倾斜角度等情况,例如使用手提式激光扫描器进行扫描,或透过摄影测量法,拼凑数百至数千张照片,建立三维数码模型,然后透过电脑分析石坡的稳定性。这较传统测量方式更具效率,而且无论日夜、晴天、雨天也可用上。自动化斜坡工程设计在工程设计方面,土力工程师郑嘉俊说,土力工程处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拟(BIM)技术,以提高规划和设计的准确性、灵活性及效率。他以香港仔石排湾一座泥石坝为例,介绍在工程设计阶段,利用了数码化地理模型和地质数据,分析斜坡的稳定性和评估泥石流的风险。同时,他们研发了一套自动化计算程式来优化场地设计,减少挖掘和填土量,减低建造泥石坝对周遭环境的影响。郑嘉俊指出,数码化及自动化设计流程有助预先了解三维地形环境资讯,配合数位孪生(Digital Twin)技术,当现场建造环境有所改变时,工程师可以迅速改动设计,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改善工作流程、提高成本效益等目标。应用科技提升工程效率香港的雨季一般由四月开始,政府不会低估暴雨带来的破坏性,并会继续应用创新科技,提升防治山泥倾泻工程设计的质素和经济效益,而业主亦有责任定时维修私人斜坡或挡土墙,以防患未然。(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塱原自然生态公园

在推展新发展区项目的同时,政府重视区内自然和环境保育,为市民提供绿色和优质的生活空间。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是中长期多管齐下土地供应策略的重要一环,而计划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兴建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和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的代表,会介绍保护及改善塱原生态环境的工程细节,而担任是项工程顾问的长春社代表,亦会分享保育塱原的建议。工程预计2023年完成塱原位于上水双鱼河及石上河之间,是香港现时最大的连片淡水湿地,具有高生态价值。土拓署2019年年底展开工程,计划把塱原核心地区约37公顷土地发展成自然生态公园,以保护和改善重要的生态环境,并补偿因开发新发展区而造成的湿地损失,同时,署方藉工程优化该处环境,使之成为新发展区内主要的绿化空间。现时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23年完成。维护和提高塱原生态价值塱原自然生态公园由土拓署兴建,渔护署负责公园日后的管理。渔护署自然公园主任何景欣博士说,塱原拥有不同的生境,包括湿耕和干耕农田、浅水池、稻米田、鱼塘、沼泽等,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政府希望透过建设塱原自然生态公园,进一步维护和提高塱原湿地的生态价值,为不同生物提供更多觅食、栖息和繁殖的地方;同时希望保存传统的耕作方式,达到农业及生态共融。工程期间,渔护署与土拓署紧密合作,就生境维护、復修和管理,以及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交换意见。公园分三个区域土拓署工程师周夏露说,公园将分为三个区域,包括占地约21公顷的「生态区」、约11公顷的「农业区」及约5公顷的「访客区」。「生态区」会透过种植指定农作物及生境管理,维持塱原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区」会让农民以生态友善的模式耕作;「访客区」会提供访客设施,让公众了解及欣赏塱原湿地生态,提高市民对自然保育的意识。修復旱田和荒废农田另外,土拓署会把部分旱田和荒废的农地修復成湿地生境,让整个塱原增加约8公顷的湿地。稻米田是禾花雀迁徙途中重要的休息站,去年年中,土拓署与长春社、香港观鸟会及塱原农民合作,成功种植约十块稻米田,并赶及在十月份雀鸟迁徙季节前完成,让雀鸟迁徙途中在塱原休息;并透过塱原农民的指导,修復了昔日的五块水滋田,让水滋及红虫在水滋田中繁殖,为雀鸟提供丰富的食物,结果吸引了很多雀鸟,特别是水鸟前来觅食。优化塱原耕种环境为配合未来塱原农地的灌溉需要,土拓署亦会改善塱原的灌溉水道,并建设一个净化湿地,以沉淀、植物过滤及太阳照射杀菌的方式,改善公园的灌溉水质。公园内不同位置将设置储物室,让农户放置简单农具及器材。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此外,为了让市民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淡水湿地、了解农作物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係,公园的「访客区」将设有木板步行道、观鸟屋和户外教室。土拓署亦会在公园附近兴建访客中心,提供舒适的空间让公众了解塱原在生态及农业方面的重要性。尽力保护自然环境周夏露表示,在兴建塱原自然生态公园期间,土拓署需小心翼翼进行每项工序,避免使用大型机械,以保护塱原的自然环境,减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这些挑战增添了工程的难度,但当看到雀鸟在已復修的湿地中栖息及觅食,工程团队的努力也是值得的。他特别感谢长春社担任顾问,为这项工程提供不少宝贵意见。感谢长春社提供意见长春社保育经理许淑君分享说,难得塱原有一整片农耕淡水湿地,让农友继续耕作,所以期望在工程细节上,可以保持保育塱原的原则,把对生态的影响减至最低。工程期间,他们会提醒工程团队特别注意生态价值较高的位置,避免工程车行走有关路段,又例如去年10月至12月是禾花雀来港的季节,长春社特别提醒工程范围避开稻米田,以便禾花雀在田里觅食。政府一直致力在发展与保育之间取得适当平衡,以期在新市镇提供一大片绿化空间,缔造优质的生活环境。塱原自然生态公园的工程需要配合保育原则,尽量减低对这片湿地的影响,(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智慧工地

东涌新市镇扩展区是大屿山首个智慧型低碳社区试点,推行智慧、环保及对环境气候具抗御力的城市概念。计划下的东涌东填海工程正如期进行,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在其多个工程范畴,用上超过30项创新技术,如物联网(IoT)、云端系统、人工智能(AI)、卫星导航、智能安全措施等,体现智慧城市发展。今次,该署同事会带大家到东涌东填海工程创新中心(InnoTCE),介绍工程团队如何以创新科技,提升工地管理及作业效率、进一步加强工地安全。InnoTCE「大脑」—数码化管理平台InnoTCE内一间设有大小电脑屏幕的房间,为其「大脑」-数码化管理平台。土拓署土力工程师甄俊豪介绍说,平台采用崭新的数码分身技术(Digital Twin Technology),透过物联网(IoT)感测器,收集并整合工地各项施工数据和纪录,然后传送至应用建筑信息模拟(BIM)技术的智能平台,以模拟地盘的运作,在虚拟空间为工地构建一个同步的「数码分身」,让工程团队可以即时掌握整个工地的状况,作出快捷及准确的决策,促进日常工地管理和团队间的协作。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确保工地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土拓署土力工程师钟荣华说,工程团队以人工智能(AI)技术,监察具高风险的工作,加强安全表现和成效,其中,地盘内的人工智能摄像机,具备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能全天候监察工地内主要车道及一些具风险的限制区域,例如为海上工程而设的智能船隻闯入预警系统,能够辨认工程船隻,当发现非工程船隻在警示区域,便会立即通知监督人员跟进,劝吁和带领相关船隻离开。运泥车实时追踪和监察系统另外,为加强工地环境的管理,工程团队亦利用人工智能摄像机,分析和监察工程车辆离开工地时的清洁状况,减少车辆把泥泞带到附近街道的机会。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亦是首个工务工程项目引入运泥车实时追踪和监察系统,记录和监察运泥车的位置和行驶路线,防止非法倾倒建筑废料造成环境污染。运泥车上设置倾斜感应器和人工智能摄像机,如发现运泥车疑似在非指定位置倾倒废料,系统会即时通知监督人员跟进。实时填海沉降监测科技的应用还可节省人手和提升工程效率。钟荣华说,沉降监测是填海工程的重要部分。以往,测量员必须前往每个监测站,用人手量度数据,由于填海面积幅员广阔,所需的人手和时间会相应庞大。东涌东填海工程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把监测站连接到卫星群,配合云端计算,可以实时监测填海沉降的幅度,有助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前线员工支持创新科技InnoTCE内还设有多个训练区,并引入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 VR),揉合数码影像和现实操作,让工友在安全的情况下学习。前线员工郑祖卫分享说,以前的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都是靠图纸说明,工友很难明白当中复杂的工序,虚拟实境训练令工友犹如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对施工方案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对不同工序可能产生的危险亦会有更高的警觉。科技孵化平台除了提供数码化工地管理,InnoTCE还是一个「科技孵化平台」。甄俊豪说,工程团队积极与业界、学术界和科研界合作,研发提升工程技术和质量的建筑科技,例如最新研发的「被动式辐射製冷涂层」,InnoTCE是全港首个实地测试点。有别于传统的製冷系统,「被动式辐射製冷涂层」是一种零耗能,且无需製冷剂的降温技术,涂在建筑物屋顶或外墙,能降低其表面温度,从而节省空调耗能。另外,工程团队正与科研机构合作,试验一种技术,令过湿的惰性建筑废料快速变干,以加快重用。 (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东涌东填海非浚挖式新技术

东涌新市镇扩展是继2003年将军澳及东涌完成最后一期填海发展后,首个填海造地的新市镇计划。项目引入崭新的环保填海技术,以非浚挖式的「深层水泥拌合法」进行,减低工程对附近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亦较传统的填海方式更快完工。发展局副局长廖振新早前曾到东涌地盘视察,听取可持续大屿办事处同事介绍新填海技术和环保施工的详情。造地130公顷东涌扩展计划涵盖现有东涌新市镇东、西两面,而填海工程主要在东涌东进行,造地130公顷,即约6个维多利亚公园。可持续大屿办事处总工程师黄国辉说,填海工程2017年12月底展开,目前进度理想。首幅经填海而得的用地,已于2020年3月交付房屋署建屋,过程少于30个月,可供兴建约1万个公屋单位。此外,项目长约4.9公里的海堤,会首次引入生态海岸线设计,有助改善海岸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整项填海工程预计2023年完成。不挖走海泥的填海方法东涌东填海是首个应用「深层水泥拌合法」的工务工程项目,以非浚挖式,即不移除海床淤泥的方法填海造地。驻地盘高级工程师张建伟介绍说,「深层水泥拌合法」是以「搅拌」方式将工程船上的水泥注入海泥层。每艘工程船可载水泥达到480吨。每次进行「搅拌」时,船上三组搅拌杆会钻入海泥层,在旋转的同时将水泥浆与鬆软的海泥混合,将淤泥加固,形成坚硬的水泥拌合柱;一支支水泥拌合柱在海床组合成「深层水泥拌合地层」,巩固海床,以承托之后在上面建造的海堤及铺设的填料。减少工程对环境影响可持续大屿办事处高级土力工程师张健德说,相对传统以浚挖方式填海,「深层水泥拌合法」不涉及清除及运走海泥,可以减少水中悬浮粒子的产生,有效降低对附近水质及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加上不需要进行倾倒海泥的海上运输,有助减少碳排放。以东涌东工程为例,既减少倾倒440万立方米淤泥,亦减少海上运输17 600船次。将弃置废料转化为土地资源东涌东填海工程亦有循环再用的元素,以建筑工程产生的惰性建筑废料作为填海物料,将本来要弃置的废料,转化为珍贵的土地资源。所谓惰性建筑废料,是指建筑工程中,因挖掘及拆卸等工序而产生的拆建物料,例如混凝土、沥青、碎石等,统称为公众填料。现时,整项填海工程完成约一半,填料组合方面,六成为惰性建筑废料,其余四成为机製砂;预计在工程完成时,最终的数据会是,约七成填料为惰性建筑废料,其余为机製砂。实施多项缓解措施今次填海工程其中一项挑战是如何在填海区进行监察及品质管理。张建伟说,为确保工程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工程团队实施多项缓解措施,包括设置钢板箱和在填海工地外围设置淤泥屏障,避免微细泥粒渗漏,减低施工对水质的影响。工程团队亦设有环境小组及独立环境查核人,定期抽取海水样本化验,以监察水质,确保海洋生态不受影响。其他缓解措施,包括在施工期间使用优质机动设备及防护隔音屏障,以控制工程进行时所产生的噪音。东涌新市镇扩展是政府多管齐下增加中长期土地供应的重要措施之一,亦让东涌进一步发展成为规划全面的新市镇,以容纳更多人口,并提供足够的地区性及区域性社区设施。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团队一直与相关持份者、区内人士及居民、关注小组、环保团体等积极沟通,务求在发展和保育间取得平衡,以达至可持续发展。(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推动大屿山绿色生活

大屿山环境独特,坐拥丰富天然及文化资源。政府2017年公布《可持续大屿蓝图》,以「北发展、南保育」原则,推动大屿山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会在这次介绍规划及推展大屿山绿色生活方面的工作,而「大屿山保育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梁美仪教授,亦会介绍基金在推动保育及小型地区改善工程方面的支援,希望提高对大屿山保育的意识,鼓励更多公众、非政府机构、地区人士共同参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续大屿办事处工程师王芷蔚介绍说,为了在大屿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办事处正积极推行多方面的工作。以东涌东扩展区为例,会预留土地建造长约4.9公里的海滨长廊,并引入生态海岸线,提供合适的生境让海洋生物栖息,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未来更会在东涌河建设河畔公园,以改善区内环境、促进亲水文化和生态教育,营造优质生活环境。《大屿山保育及康乐总纲图》另外,办事处根据「北发展、南保育」原则,以及大屿山不同地区的特色,制定《大屿山保育及康乐总纲图》,为保育和康乐措施提供指引框架。举例说,西北大屿山昔日结聚多条古村,为保存该区的文化氛围,办事处正分阶段进行研究,以了解大屿山的乡村文化及历史元素;又例如:南大屿山海岸的蓝绿资源丰富,有贝澳的湿地、水口的沙坪和沿岸的海滩,其生态康乐潜力可进一步提升。总纲图会一併将大屿山不同景点、活动及主题地点,以行山径、单车径网络及水陆交通连接起来。一百公里环屿远足径可持续大屿办事处工程师林冠宏说,办事处期望让大屿山汇聚各样生态康乐活动,成为公众度假的好去处,其中扩建梅窝越野单车径网络和建造练习场,以及芝麻湾越野单车径网络扩建工程已大致完成,目标是要提升南大屿现有的越野单车径。同时,办事处已展开改善大屿山远足径及网络的研究,冀透过连接现有及建造新的远足径,整合成一条总长度约一百公里的环屿远足径。大屿山保育基金在《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及到设立10亿元「大屿山保育基金」,用以支援落实大屿山保育工作。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梁美仪教授介绍说,基金分为两部分,包括五亿元用于小型地区改善工程,而另外五亿元则用于保育和有关项目。前者会由政府在大屿山政府土地上推行各项小型地区改善工程,以保存或改善大屿山的环境,如改善乡镇地区通达程度、就自然环境或生境、建筑物进行优化和修復等。第一批小型地区改善工程项目最快在今年上半年展开。资助保育和有关项目至于保育和有关项目,涵盖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历史、乡郊特色、地形、地貌和其他相关元素。梁美仪教授说,大屿山不少具生态价值的土地属私人拥有,为增加保育成效,基金鼓励非政府机构与社区和土地业权人协作,进行包括自然保育、文化保育或乡村活化等项目;进行与保育相关的科学研究或文化和地区历史的研究;以及推动与保育相关的社区参与、教育和宣传活动。第一轮保育和有关项目已于2020年12月开始接受申请。审批结果预计今年第三季前公布。有兴趣申请基金资助的机构或团体可浏览大屿山保育基金网站。

新界单车径网络 沿途20个靓景打卡位

政府致力推展新界单车径网络项目,目标是要把不连贯的新界东西单车径连接起来,希望为市民提供更多消閒选择。新界单车径网络的屯门至马鞍山主干线已于2020年开通!20个必到打卡位 此段单车径全长约60公里,走线颇具特色,设计上特别着重安全及环境美化,并沿途设有单车汇合中心及休息处等辅助设施。以下短片就让我们看看此单车径沿途有哪20个靓景打卡位!观看更多资讯请浏览新界单车径网络专题网页。

土木工程拓展署引进崭新技术进行工程

创新科技发展是世界大潮流,政府亦一直鼓励建造业界应用新科技。在正推展的启德发展计划,为方便行人来往启德和附近地区,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正兴建一条行人隧道,连接承启道与彩虹邨,该工程首次引进崭新的「矩形隧道钻挖机」技术,提高施工安全和效率。早前,钻挖工程顺利完成,土拓署的同事会与大家分享这项新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它来克服工程上的各项挑战。工程充满挑战这条行人隧道总长度140米、高2.8米、宽3.9米。土拓署东拓展处处长梁中立说,隧道横越东九龙最繁忙的交通干道,包括观塘绕道天桥、太子道东等;加上要在天桥桩柱之间穿插,不可影响其地基结构,亦要与多个主要地下设施,包括大型雨水箱渠、区域製冷系统管道、大口径污水渠和食水管、高压电缆等擦身而过,故工程充满挑战。引进首部「矩形隧道钻挖机」梁中立说,传统一边安装临时支撑,一边现场挖掘的施工方案,附带风险较高。在仔细研究后,土拓署决定引入全港首部「矩形隧道钻挖机」来进行工程。新技术以全机械操作,免除人手挖掘,提升施工安全,亦改善工作环境,更有效减低挖掘工程对周边设施的影响;加上隧道组件均是场外预製,故质量和效率皆有所提高,并节省了建造工程所需的时间。90吨重机头推进钻挖至于隧道钻挖的流程,土拓署高级工程师朱致康介绍说,工作人员首先建造入口竖井,在内安装液压推进系统、路轨和「矩形隧道钻挖机」。其后,隧道预製组件会逐一被吊进入口竖井的路轨,液压系统会把它推贴至之前已安装上钻挖机位置的预製组件,同时,重约90吨,即约4部满载乘客双层巴士总重量的钻挖机机头会开始转动往前推进,开展钻挖。这个工序会重复进行,直至钻头到达位于隧道另一端的接收竖井为止。电脑化自动控制系统朱致康说,整个隧道建造系统配备电脑化控制,钻挖机的主刀盘及四个辅助刀盘的转速、液压系统的推进速度、方向定位、土压平衡等均是实时全程监控,避免在钻挖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保障周边设施不受钻挖影响。整条隧道由92件组件拼合而成,每件重约30吨。土拓署在工地毗邻的沐安街设置工场预製组件,既方便运送,亦有助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承先启后随着钻挖工程顺利贯通,整条隧道将按计划于2021年中完成。令人鼓舞的是,紧接下来另一个项目—「启德发展区至九龙城行人隧道」都会应用「矩形隧道钻挖机」技术,工程亦已经开展。这次首度采用「矩形隧道钻挖机」的经验,将为新项目提供很好的参考。

土拓署矿务部带大家「开山劈石」

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土力工程处矿务部的同事,这次带大家深入现时唯一仍在营运的屯门蓝地石矿场,了解其运作,以及部门爆炸品组「开山劈石」的爆破工作。蓝地石矿场早于1960年代便有工人开采,及至1982年政府才开始以合约形式管理。矿场位于屯门新市镇北面约三公里,占地约30公顷。矿务部高级土力工程师孔健忠表示,矿场已开采超过40年,现时所生产的石料比例占香港全部供应约百分之五;预计在2022/2023年左右完成开采后,会作新的发展用途。石矿场不止生产石料石矿场一个月可以生产约7万吨石料。开采过程当中,被劈碎后的岩石,会以卡车或输送带运送到岩石破碎机作进一步压碎、隔筛和分类。加工后的石料称为碎石,分不同尺寸,可用于各种建筑用途,包括生产混凝土和沥青。由于生产混凝土和沥青需要源源不绝的碎石,若把製造混凝土、沥青的相关生产线集中在石矿场,这种一站式的综合营运模式,可以提升处理和运输石料的效率,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并减少碳排放。另外,石矿场亦负责处理本地建造工程产生的剩余石料,循环再造成有用的碎石。由「揼石仔」到炸药爆破早期的石矿场,开凿岩石的方法相当耗费人力。工人会先用锤、凿,在石上开凿石孔,再利用楔子将石块从岩体分离。为了生产碎石,工人要用手锤将岩石块逐一凿碎,即所谓「揼石仔」。以往石矿场甚少考虑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开挖石矿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政府于1960年代开始引入爆破和工地安全的法规,情况逐渐得到改善。现时采扩已不再需要「揼石仔」。现代石矿场会采用「定控爆破」的开采方式,把天然岩石破碎。矿务部一级爆炸品主任谢伟棠说,现今的爆破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以爆破方式采石,既稳妥又有效率。儘管如此,每次进行爆石前,石矿场营运商均需向矿务部申请及取得批核,以确保整个爆石过程的设计、安排及监控符合安全和环境标准,燃爆手才可使用爆炸品进行爆破。谢伟棠说,每次爆石,无论范围多大,都能感受到爆炸品的威力,所以安全甚为重要。在爆破时,现场适当位置会设置「炮笼」(爆破防护笼)和「排栅」(垂直屏障)等保护措施,以确保不会有碎石飞弹出作业范围以外的地区,保障石矿场工友及周边设施的安全。减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至于爆破时使用的炸药,矿务部高级爆炸品主任梁伯明表示,在爆破工程前,他们会从政府的炸药仓库,运送「条装」炸药和「雷管」(引爆炸药的装置)到爆破现场,然后放进预先钻探好的「炮孔」。不同雷管可以进行不同的延时爆破,目的是把爆破期间导致的震动、空气衝击波、噪音等影响降至最低。梁伯明说,香港不少基建项目均需要进行爆破工程,例如地盘平整时的开山劈石,或是隧道工程的深层挖掘。有些时候爆破要在清晨完成,同事便要凌晨时分上班;视乎地盘环境,有时更要深入地底,工作环境又热又焗,还要套上一身沉重装备,箇中滋味,实在难以言喻。不论是刚完成历史任务的安达臣道石矿场,还是现时唯一仍在运作的屯门蓝地石矿场,在过去多年,都有不少工程人员参与开山劈石。 (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山泥倾泻紧急服务及紧急斜坡维修工程团队 (土木工程拓展署)

「我的公公和舅父都是工程师,当我还是小朋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培养我对这方面的兴趣。那时,我看到一些隧道。哗!真厉害!建成后都不会倒塌!真神奇呀!」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师冯嘉颖说。「香港山多平地少,人口密度又高,土力工程处每年都接到大约 300 宗山泥倾泻报告。有一次我到了山泥倾泻现场,同一时间,收到一个消息,超强颱风「山竹」很快就来到香港。这一刻,我立即建议村民,暂时在另一个地方暂住,因为很危险。刚开始时,村民都不听我的意见,但我很有耐性地与他们解释,他们最后都接受了。」冯嘉颖说:「保障香港市民安全,是我们首要的任务,相信他们都会感受得到。」香港的土地面积约为 1,100 平方公里,当中有六成属天然山坡。每逢雨季,山泥倾泻个案时有发生,平均每年 300 宗。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的土力工程处,制定了一套斜坡安全管理系统,以保障市民免受山泥倾泻的威胁。每当天文台发出山泥倾泻警告或八号或以上颱风信号时,土力工程处的紧急控制中心就会启动,由十多位土力工程师及技术主任当值,支援各政府部门处理山泥倾泻紧急事故。当接获山泥倾泻报告时,土力工程师就会前往现场视察,协助政府部门尽快恢復因受山泥倾泻影响而暂停的公共设施或服务。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师丁瑞民说:「首要的任务一定是保障市民的安全。如果有救援的工作,我们会与消防处合作,亦会建议警察需要围封的范围。另外,也会联络一些工务部门进行一些紧急斜坡的工程,包括最快就是为斜坡盖上帆布,防止雨水继续渗入斜坡,引致进一步倒塌。」一旦遇上更严重的山泥倾泻事件,土力工程师的任务更繁重◦2018年8月29日晚上,粉锦公路近打石湖村的路段发生大规模的山泥倾泻,路面被沙石、泥水所覆盖,令粉锦公路全线封闭。冯嘉颖忆述:「我一来到这里时,看见山泥由山上被冲了下来,覆盖着整条路。这些山泥从地面盖至膝盖位置,我尽量劝喻村民暂时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当地村民杨慧莉说:「『碰』的一声,山泥便冲到我家附近,还有一架客货车被冲到我家。土力工程处在山坡旁摆放石砖围栏,又用帆布盖着倒塌的山泥,并喷浆到山泥下塌的地方。」她补充:「这里有很多老人家居住,他们做了很多特别的工作,并非他们的工作范围,他们都很仔细地帮助我们,所以十分感谢他们。」事发后第二日,土力工程处及测量部人员再抵逹现场,利用航拍机及手提激光扫描器,迅速完成风险评估,并收集附近一带天然山坡的详细地形资料,协助设计紧急维修工程的方案。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师蔡为国说:「这些在现场收集的数据,即这个立体影像,可以方便我们工程师在山泥倾泻的位置,评估它的危险程度,会不会有即时及长远的危险。估算山坡还可能会下塌的山泥容量和体积,再进行相应的工程,例如『打泥钉』及盖上柔性防护网,以保护斜坡下的粉锦公路。」粉锦公路是连接粉岭和锦田一带的主要干道,山泥倾泻当日亦将近九月开学日,为了尽快恢復路面情况,以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土力工程处与路政署紧密协调后,即时动员承建商在重点位置进行紧急工程。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师罗浩邦解释:「大部份的泥石积聚在半山腰处,随时有再下塌的危险,最大问题就是怎样去处理这些泥石,希望能最少解封一条行车线,让同学在开学当天使用。」他说:「我们再与承建商、工程师研究,怎样将设计方案修改,把握时间,在当天晚上约十时完成工程。」紧接第一阶段的紧急工程,第二阶段亦顺利在两星期内完成,避免在超强颱风『山竹』来临时,引发更严重的山泥倾泻灾害。事实上,土力工程处还有不少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工作。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师朱琦康说:「我们拥有多达 90 个雨量站,是拥有最多雨量站的政府部门。这些雨量站所收集的雨量数据,有助我们掌握全港的降雨情况,与天文台一同决定何时需要发出或取消山泥倾泻警告。」土木工程拓展署总土力工程师杨晖说:「我们现正面对全球暖化而引致的极端降雨情况,我们更要保持警觉,一定不可鬆懈。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服务市民,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免受山泥倾泻的威胁。」(观看更多,请浏览优质公共服务网站)

致力推展「新界单车径网络」

都市人愈来愈着重健康生活,而踏单车结合运动与休閒,正正适合一家大小一齐参与。政府一直致力在新界发展全面的单车径网络,提供一条贯通新界东西的单车径,作消閒和康乐用途,藉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素。这裏邀请了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的同事,为大家介绍这条完工后总长度约82公里的单车径,并分享新单车径的设计概念和特色。单车径贯通新界东西近年,政府努力推展「新界单车径网络」工程计划,透过改善现有的单车径及兴建新单车径,把现时分散在新界个别路段的单车径连接起来,贯通新界东西。土拓署高级工程师朱伟麟介绍说,整条「新界单车径网络」主要由两条主干线路段组成,其中屯门至马鞍山主干线长约60公里(西起屯门、经元朗、上水、粉嶺、大埔、沙田、到达东面的马鞍山);而荃湾至屯门主干线则长约22公里(沿荃湾至屯门海滨兴建)。元朗至上水段已经完成现时,屯门至元朗,以及上水至马鞍山的路段已经落成,并开放给公众使用,而贯通此两个路段,即连接元朗至上水的一段单车径,沿元朗攸壆路部分刚刚启用,余下路段亦已经开放。即是说,屯门至马鞍山整段60公里长的主干线路段已经完成。按一般巿民踏单车的速度计算,完成整条路线需约6小时,相信可满足一众单车「发烧友」的需要。另外,土拓署努力推展荃湾至屯门单车径主干线工程,朱伟麟说,其中荃湾青荃桥至湾景花园一段,预计可于明年年初完成并开放给公众使用。单车径走线风景优美土拓署工程师赵智豪介绍新开放、沿元朗攸壆路往壆围南路一段单车径的特色。他说,单车径的走线优先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以及途经具文化特色的景点,如元朗锦田河、新田大夫第,以提升单车径的吸引力。同时,工作团队已考虑走线对附近居民、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从而优化设计,以避开一些自然保育区、雀鸟栖息地等。设计顾及安全及环境美化赵智豪说,政府十分重视踏单车安全。工程团队在设计时,考虑了单车径的阔度、斜度和弯度,并在适当位置摆放合适的交通标誌、道路标记、护栏等设施,以保障踏单车人士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此外,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会兴建单车桥和单车隧道,以尽量减少踏单车人士需要下车过马路的情况。环境美化同样重要。工程团队特别在单车径旁种植四季绽放的花卉。除了尽量保留单车径旁原有的树木,更种植了数百棵新树和数万棵灌木植物,以绿化社区环境。沿单车径旁的栏杆,工程人员特别涂上连绵起伏的绿色山状图案,以达至与四周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设配套提供舒适环境为创造舒适的踏单车环境,赵智豪说,该署也为踏单车人士提供所需的配套设施,如可停泊单车的休息处,让踏单车人士可稍作歇息,或到附近景点游览,然后继续行程。邻近港铁站位置,如上水站、大学站等,亦设有单车汇合中心,方便踏单车人士集合和解散,中心内有单车租赁站、单车停泊位、急救站、小食亭、洗手间等设施。(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母亲节系列 - 土力工程师丁瑞民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位政府工同事兼好妈妈,丁瑞民女士。这位在职妈妈2011年已加入土木工程拓展署辖下的土力工程处,当土力工程师,先后在两个不同部门工作,均与山泥倾泻紧急服务有关。丁瑞民个子娇小,性格开朗,同事都称她为「丁丁」。统筹山泥倾泻紧急服务现时,丁瑞民主要负责协助统筹土力工程处山泥倾泻紧急服务工作。土力工程处有超过200名土力工程师及技术主任,以轮更制方式提供紧急服务,全年、24小时随时候命,以便一旦发生山泥倾泻而出现危险时,可为各政府部门提供岩土工程方面的意见,以决定所需采取的应变行动,包括评估现场情况、建议封闭道路、疏散受影响楼宇居民、进行紧急的修葺工程等。在天文台发出山泥倾泻警告、8号或以上颱风警报时,位于何文田土木工程拓展署大楼的土力工程处紧急事故控制中心便会启动,以处理山泥倾泻事故,保障公众安全及协助部门尽快修復受影响的公共设施。丁瑞民负责统筹各项支援工作,包括调动人手轮更、确保仪器正常运作、协助调派土力工程师尽快到山泥倾泻现场作评估等,故她在整个雨季都要准备就绪,随时候命。另外,她亦会为同事安排处理山泥倾泻紧急服务的培训,该处今年便引入了虚拟实境培训。日晒雨淋、攀山涉水任职土力土程师多年,曾有一段时间,丁瑞民需攀山涉水至一些偏远的角落。她在土力工程处的第一个岗位是负责山泥倾泻警报系统的运作及管理土力工程处辖下的雨量站。土力工程处辖下约有90个自动雨量站,分布全港各处,远至大屿山分流、蒲台岛、塔门等地方。由于天文台和土力工程处需要参考雨量站的数据和其他资料,共同决定是否发出山泥倾泻警告,故丁瑞民和技术主任不时要在日晒雨淋的环境下建立和维修雨量站,工作也有点吃力。儿女是工作动力来源拥有一子一女的丁瑞民坦言,要同时兼顾繁重工作、家庭生活和小朋友的学业,不免感到压力。然而,儿女是她的最大动力来源,如工作一整天后,儿子会主动让她枕在臂弯休息,女儿又说要找《100个开心的方法》的书本,来逗她高兴。丁瑞民说不想当「怪兽妈妈」,故从不要求小朋友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或者参加太多的才艺训练,希望他们能在一个轻鬆愉快的环境下成长。她笑言最喜欢看到他们放学后「满头大汗、头髮凌乱」的样子,证明他们在学校过了愉快的一天。不过,她对子女的品格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社会充满引诱,她希望子女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和不应该做。只要他们做到存好心、做好事、说话正面,相信他们都能够有个丰盛的人生。为维护市民的安全,她们在恶劣的天气下需要临危不乱、随时候命,提供紧急服务,同时亦扛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希望大家不论是否为庆祝母亲节,也应为天下间不辞劳苦的好妈妈,继续给予无限量的支持和鼓励。 (短片由发展局提供)

土木工程师

很多人都以为做土木工程师这一个职业,必须要有一个擅于精密计算的脑袋,再加上愿意在建筑地盘内埋头苦干的拼劲,就能够稳踏成功之路。但在土木工程拓展署任职土木工程师的孙忠良郄告诉大家,从事这份工作,不单止要进入地盘,还须要走入人群之中。「人」的因素其实和土木工程有着微妙的关係。孙忠良在规划过程中,会投入自己的感情,并以人情味来建构这个城市。部门架构部门招募网页

技术主任

土木工程拓展署的目标,是成为与社会一起发展基建、绿化及可持续发展环境的部门,并打造香港成为基建安全之都。在土木工程拓展署任职技术主任的 Mannix 和 Amanda ,一起分享了他们对工作的感受。从他们每天的试验工作中,培养到心思慎密、处事有条理的性格。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跟市民生活有着密切关係及充满挑战的行业吧。部门架构部门招募网页

土力工程师

要令到市民可以安居乐业,除了有赖精锐的纪律部队之外,我们还要有土力工程师。香港的地理环境,是很容易发生水浸及山泥倾泻。而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师就负责监察每一个山泥倾泻黑点,并作出详细纪录和精密判断;以保障市民生命。杨晖是其中一位女性土力工程师,她会现身说法,展示女性土力工程师怎样在天然灾祸危险面前,依然面不改容,完成任务。部门架构部门招募网页